文/彭德
马其宽(右)接受彭德采访
诸乐三(—),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安吉鹤鹿溪村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第四次文代会特邀代表。
彭德(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马老师,您好!您是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65届毕业生,在校五年时间完整地受到浙江美院“三老”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的亲炙和教诲,今年是诸乐三先生诞辰周年,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诸先生的从艺经历。马其宽(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诸乐三先生年出生于安吉鹤鹿溪村,父亲诸献庄为清光绪年间秀才,以耕读传家。诸先生年幼时即受家庭环境熏陶,喜爱诗词及书法篆刻。18岁时,遵父命学医,考入杭州医专,后转入上海中医学校。诸先生的二哥诸闻韵先生,精于书画艺术,当时住吴昌硕先生家,为其家庭教师。又因诸家与吴家有姻亲关系,所以诸先生住在缶翁(吴昌硕)家中,一边在中医学校学医,一边向缶翁学习书画篆刻,于艺事废寝忘食、锲而不舍。在缶翁家七年,得其亲授,为入室弟子。缶翁称赞道:“乐三能得我神”,赠诗“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予以勉励。自此,诸乐三先生励志专心于艺事。诸先生于“诗、书、画、印”皆为当世一流而闻名海内外的大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诸乐三先后在上海美专、上海昌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担任教授,讲授中国画、书法篆刻、诗词题跋、中国画论等课程,年开始在杭州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三位先生都出自吴昌硕先生门下,又长期共事,将缶翁艺术引进中国美术学院国画教学,诗书画印全面继承学习,接代延宗,使吴派大写意传统艺术得以继承发展。
诸乐三先生一生专志于艺术教育与创作,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许多卓有成就的画家,都曾受到其指导。诸先生待人谦和,仁厚、朴实、淡泊名利、谦虚好学,是德艺双馨的师长,深受学生敬爱。
年,诸乐三(左)陪同黄宾虹在飞来峰写生彭德:诸乐三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金石书画家,早年师从吴昌硕先生学习书画篆刻,在上海医专学习时,又向名医曹拙巢先生学诗,并常虚心请教当时名流,为其绘画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浙江美院“三老”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继承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金石文化传统,并在“三老”的推动和影响下,将这个传统很好地运用到浙江美院中国画与书法篆刻的教学体系中,这其中诸先生是功不可没的。那么,能否请您先谈一下诸先生当年为你们上篆刻课的具体情况吗?
马其宽:年秋,诸乐三先生教授我们篆刻课,刘江先生担任助教。诸先生篆刻得缶翁真传,功力深厚,其印章面目在缶翁与秦汉印之间,古穆沉雄,平正多变。两年的篆刻课,主要讲授读印、识篆、摹印、刻印等。先生讲课,简明扼要,细致入微。“读印”,重点在秦汉印,尤其是汉印之铸印,先学平正者,后学凿印、急就印。“识篆”,要学习篆书,以石鼓文和小篆为主,并参考《汉印分韵》。“摹印”,以比较透明的纸,用墨锭磨出的墨(不可用墨汁)十分仔细地摹(俗称拷贝),体会朱文或白文分朱布白之妙,用刀之韵味,这段时间比较长。
年,诸乐三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与教师进行座谈并作示范诸先生有四本装裱过的《吴昌硕印谱》,均用磨的墨一方方摹出来的,共计数百方,惟妙惟肖,仿佛刀刻一般,我们问先生,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去摹印,先生笑答,摹印也是学习,多摹一次多收获一次。可见先生的治学严谨,是十分勤奋刻苦的。以摹好的印,覆盖在印石上,以少量水抹在纸上,上面加层吸水纸,指甲轻磨,则墨痕留在印石上,略添墨,印石字痕十分清楚。“刻印”,其用刀法有两大类,一为冲刀,刻刀平口,可薄些,由右向左刻,此法赵之谦、齐白石多用之;一为切刀,刀可厚些,由外向内刻,线较短,一刀接一刀,此法吴昌硕多用之;刻边款也是如此,前者以石就刀(石转),后者以刀就石(刀转)。吴昌硕刻好印后,常在布鞋底磨,将一些锋芒磨去,更显浑厚。诸先生刻印,十分重视印面精神、体势,分寸之间,分朱布白,虚实疏密,团结得紧又要互让,充分体现其书法美与刀味,格调极为高迈。所以看似刻印,却具有高深的学问。
诸先生为人朴实,虽不善言谈,但每次跟我们上画画、篆刻课时,都要认真备课,选好临本。我们学生的作品,他都要很仔细地看,指出优缺点,并常为我们的画做示范,使我们受益匪浅。学生在学业上多了进步,先生就十分高兴,不时鼓励。
年,潘天寿?(前排中)、陈陇?(前排右二)、诸乐三?(前排左二)、刘江?(前排左一)?等与部分同学合影彭德:诸乐三先生在继承吴昌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绘画本体的表现和体悟,善于观察和捕捉自然生动的形象,将传统写意精神的继承、创新与写生观察完美结合,创作出一大批意境深邃、情趣盎然、诗画交融的绘画精品力作。马老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诸乐三先生在写意花鸟画方面的独特之处。
马其宽:诸乐三先生在全面继承缶翁艺术外,其绘画艺术吸收白阳的灵秀、青藤的豪放、八大山人的奇崛、石涛的多变,形成既似缶翁,又有别于缶翁的风格,即深厚、古朴、秀雅、严谨的画风。诸先生博采历代名家之长,雄浑朴茂又不失现代意韵,浑穆高古,清雅疏宕,自成一家面目。诸先生集诗书画印为一体,以诗入画,诗画合一,其画充满了诗情画意。诸先生十分强调作品的立意和画面的意境,作画前深思熟虑酝酿诗意,斟酌再三,然后挥毫作画,故其画中有诗,令人回味无穷。传统的花鸟题材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是最重要的画材。“四君子”不但隐喻人格的高尚,且在绘画中最能充分表现线条美。诸先生于此用力最勤,作品也最多,成就也最高。其执篆籀之笔,表现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的线条,又喜画紫藤,以草篆写藤,中锋挥洒,乱中有序,笔走蛟龙,浑厚灵动,自成一格。年《紫雪蒙茸》参加全国美展后广受大家喜爱称赞,该作品画面气势、动态、构图,全由藤来体现。用笔中锋,以篆书草书笔法入画,疏密得当,穿插有序。至于草虫鱼鸟,则多取法八大、黄瘿瓢、任伯年、王一亭诸家,与画面增添不少生机,也有别于缶翁基本不画鸟虫的画风。
20世纪70年代,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老教授黄山避暑合影,前排右一为诸乐三
另外,诸先生生长于农村,对农作物有很深的感情,使之成为笔下很重要的题材。诸如棉花、玉米、水稻、瓜果、豆荚、冬笋、芋艿之类,极具乡土气息,不但拓展了吴昌硕绘画题材,而且摆脱一般文人画高格臆造、脱离生活的态势,出于造化,归于自然,终成自家面目。年,诸先生到绍兴体验生活,在田边地头看到玉米肥硕,田埂红蓼盛放,触动诗兴,创作一幅玉米红蓼的作品,题句曰:“蓼花莳作醅醪药,玉米堪珍胜宝珠。”这幅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农作物与花卉融洽结合,有新的面貌,当时受到好评。诸先生还创作许多其他农作物佳作,如《棉丛图》,表现棉花丰收景象。棉花画材,未见于古代文人画,确属画家深入生活所撷取的。此画构图取斜势,以雄穆笔墨写枝干,蓬松之笔写棉桃,赭红之色点秋叶,衬托出洁白棉花,此为先生得意之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出对农村之感情。题诗曰:“花开吉贝白茸茸,闪烁银光耀碧空。老笔纷披无俗虑,牡丹不画画棉丛。”学缶翁艺术者众,然能全面继承并具面目者寥寥无几。著名花鸟画家王个簃先生曾作诗称赞诸乐三先生艺术成就曰:“腾蛟起凤郁奇姿,早在师门擅风貌。今朝百读闪光芒,点划推敲学到老。”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研究诸乐三先生的艺术,进而研究缶翁精华所在,于后学者十分有益。
年,诸乐三(左三)在浙江省政协四届会议上与书画家代表合作作画彭德:您刚才说诸先生在“四君子”题材的创作上用力最勤、成就最高。请您结合师从诸先生的学习经历和感受、结合具体技法对四君子的写意画法要领和相关代表作品进行解读。
马其宽:写意花鸟画的学习,诸先生提倡从梅兰竹菊“四君子”来上手。历代画家,擅长“四君子”中的一种,即可成大名。诸先生于“四君子”画,用力最勤,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四君子”画,以线条为主,也是写意画最重要的表现方式,然后为点、块面。细枝干可用中锋笔,一笔画成,粗干可用侧锋,一笔或数笔均可,再以略浓笔勾勒边线。梅花画法以枝干为主,粗干细枝,注意交叉。鹿角枝,女字形,疏密虚实,主次分明。画折枝梅,注意枝干主次、干的高低,疏密粗细,呼应有致。兰花画法,以叶为主,二笔交凤眼,三笔破凤眼,一组一组画去,主要处可浓些、密些,视需要添加兰叶,不宜井字形、鼓架(三线交一点),这样的画法,再多的兰叶也不会乱,最后添花。画竹子先学会画竿,由下往上画,取逆势。再画节、枝、叶。前贤以篆隶行楷写竹,我们或以篆作画即可。墨竹难画叶,最主要是叶的疏密交叉。画菊花先学单瓣,先画花,再画枝,将花联结起来,最后添叶。熟练以后再画复瓣,从花心处画出,心要包起。菊为草木,但宜将枝画得粗点、坚挺点,有如木本,更具傲霜之姿。枝的穿插,与梅枝干、兰叶交叉相同。年,诸乐三先生在浙江美术学院成立50周年之际,创作了一幅水墨的《梅兰竹菊》馈赠给学校,题诗曰:“梅兰竹菊,花卉菁华。雨露培育,常发奇葩。艺苑有此,自然堪夸。从春徂秋,朝夕摩挲。人以为画,我以为家。”这幅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是诸乐三先生“四君子”题材作品的代表作,寄托他爱校如家的真挚情感。
诸乐三紫雪蒙茸纸本设色×44厘米彭德:您前面介绍诸乐三先生写意花鸟画风格面貌形成的原因,与师从吴昌硕先生学习书画篆刻是分不开的。诸先生与黄宾虹先生也是亦师亦友,您能否谈一下黄宾虹先生对诸先生的具体影响,能结合具体事例展开说明吗?
马其宽:诸乐三先生学医从艺,一生得到名师指导,特别是从吴昌硕先生学习书画篆刻,从黄宾虹先生学习画论画理、金文和山水画,这种奇缘十分难得。诸先生少年时即练书法,学习钟繇楷书。至沪后,受缶翁影响极大,学习大篆金文、石鼓文、甲骨文、汉隶以及二王、黄道周书法等,各种书体皆臻妙,以书入画,于屋漏痕、折钗股,一波三折,如锥画沙,用笔高古,凝重多变,饶有金石味。吴昌硕、黄宾虹先生都精于篆书,以篆入画。诸先生继承师法,以篆书作画,强调中锋,多练中锋,侧锋也会浑厚。不用拖笔、刷、擦法。一笔下去,藏锋(回锋)起笔,一波三折,收笔如蚕头回锋,或如燕尾露锋,与篆隶笔画同。
诸乐三白鸡红柿纸本设色×51厘米用笔之法,黄宾虹先生阐述“平、圆、留、重、变”法的要旨。用墨宜墨分五彩,枯湿浓淡的各种变化。诸先生以为用笔用墨,归根到底是用水。诸先生蘸墨蘸水十分小心,或笔尖点水,或笔根吸水,墨的变化,尽在笔中。诸先生对黄宾虹的用笔用墨方法进行悉心体会,撰写《画法初基摘要》一文,就学画步骤;(一)笔法:用笔禁忌,纸与笔的关系,用笔的功夫,用笔五法;(二)墨法:墨法特点,古法用墨,五墨即浓、淡、破、泼、积,焦墨、宿墨,墨之皴法即点、染、皴擦、干、摔、擢诸法,等等,逐一做了详细的记载。可见诸乐三先生在作画时“很少失笔”,这与其对黄宾虹用笔用墨法的研究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诸先生是非常勤奋的,有一次在西湖边跟我们讲他和黄宾虹的故事,讲到他和黄宾虹先生学山水画,画了一层诸先生说不要再画了,拿回去就临摹了一张,临好以后再拿给黄宾虹先生,再画第二层,画好又重新再临一遍,这样画了五六遍。基本上等黄宾虹先生一示范完以后,诸先生就拿回家临了五六遍,可见其用功程度。
诸乐三荔枝纸本设色×40厘米彭德:您从金石书画的篆刻、绘画、书法三个方面,结合师从诸乐三先生的所见所闻,列举具体的事例全面阐释了诸先生在金石书画方面师承痕迹和艺术特色。诸先生传承了吴昌硕一路大写意花鸟画的精髓,您自己也继承了诸先生的衣钵,大写意花鸟画方面您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和提点后学的地方?
马其宽:20世纪写意花鸟画影响最大的当属吴昌硕先生。他将文人画的“诗、书、画、印”结合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色彩的运用,超越前人,世称“古艳”,开创饶有金石气、大气魄的写意花鸟画,同时也开启大写意花鸟画之门。在他以后的诸多大师,莫不受之影响。吴昌硕先生作画,喜将笔含在口中,墨、色在唾液的作用下,墨色特别好,勾线最有变化,因为口水有黏性,似有胶水的作用。现在墨汁与真藤黄,能否口含,不宜提倡。花鸟画用墨要明净,一笔见浓淡。大面积墨色可用破墨,以浓破淡,趁湿破,如荷叶。也可以用墨破色,熟练了就很美。积墨、宿墨少用。
诸乐三梅花小寿一千年印章2.8×2.8×4.5厘米
潘天寿先生称赞缶翁写意画用色是历代最好的,深厚古艳。写意花鸟画,以墨色为主,颜色为辅,在用色中,常调入墨色,或调色盘带墨,或笔中带墨。颜色多用复色,即两种以上的颜色,这样画出的色彩丰富多变化。调色调墨不可太匀,在水与胶的交融下,变化无穷。诸先生用色,继承缶翁法,在古艳中增加明亮度,色彩更加明快,更清新、明亮、秀雅,这是诸先生用色的一大特点。颜色的保存与使用,宜保持湿润,可将颜色放于研钵中,干了可研磨,不断加适量的胶,可达到最佳效果。缶翁名言,“画气不画形”“大胆落笔,细心收拾”,这是写意画的重要方法。他作画时,解衣磅礴,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纵横挥洒,然后再细心收拾,细部结构及穿插交错,交待得精细入微,并照顾到整体的气势,这是缶翁的方法。
诸乐三甲骨文联句纸本×34厘米×2诸乐三先生是艺术教育家,其创作方法更为理性,更讲法度,更为缜密。他认为画写意一定要仔细才能画好。他的创作方法,先构思,酝酿做诗或者吟诗,然后画小构图,画得非常仔细,再勾墨上色,犹如一张明信片,先生曾给我看过一大本稿子。所谓大笔一挥草草成画,那不过是玩玩而已。有一次我去看先生,先生谈及黄宾虹先生论画,“先入规矩范围之内,再超出规矩范围之外”,随即画一幅水仙花,以篆书法勾线,纵横交错之叶,似与不似,规矩之外画法。先生常谈及数言,加以示范教育学生。先生作好小稿后,即画正稿,部分可用木炭(柳条)打稿,再上正稿。美术创作是精细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诸先生作画,无论是创作或即兴之作,都十分认真,绝不敷衍了事。
诸先生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常为之自豪。每当学生们去看望他时,满心欢愉。诸先生为人朴实,平和,谦虚好学,淡泊名利,是德艺双馨的师长,很受大家的敬爱。他又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与职业画家有些不同。艺术教学,重在“理”与“法”,重传统与基础,明白此道理,便能理解他的画严谨、精细周到、秀逸、苍润,与缶翁的豪放、粗枝大叶的气魄之差别了。
诸乐三水仙花纸本设色33×26厘米彭德:您师从诸乐三先生多年,从大学本科一直到诸老师终老。诸先生逝世以后,您长期担任诸乐三艺术研究会的秘书长,一直在为推动诸乐三艺术研究和传承做好大量的工作。您作为诸乐三先生比较亲近的学生兼助手,那么诸乐三先生对你说过的话当中,您至今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话?
马其宽:诸先生学问渊博,生性敦厚,不善言辞,讲课及指导都是简明扼要,或者直接为学生作示范。老师的示范是美术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对学习帮助极大。我们这一批学生是收获最大的。20世纪80年代初,商品画已盛行,诸先生告诫我,商品画不可多画,以免影响格调。在我觉得难以进步时,诸先生鼓励,这不是坏事,正如蚕宝宝蜕皮前一样,叫“蜕壳”,可以停下一段时间,看书、写字、到公园看看,过了这段,又会进步。师恩难忘,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在这不一一赘述,就在实际的创作和教学中继承“浙江三老”的衣钵,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大写意花鸟画人才。
诸乐三九秋风露纸本设色×97厘米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许江教授在《诸乐三书画集》序言中称赞:“诸乐三先生是近代浙江画坛一个极其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其坚实和广博的传统文化根基,娴熟而全面的绘画技巧,长期与系统的高等美术教学科研积累,使其成为20世纪中国绘画艺术大家而载入史册。”诸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临终前立下遗嘱,将其作品赠送学校、家乡、国家有关单位。诸乐三先生画的一花一叶一枝干,体现出其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情,以及先生传统功力与传承。他的作品精到而又严谨,苍劲亦不失清新之气,并且在注重传统写意画笔墨的同时贴近生活,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在诸先生周年诞辰之际,中国美术学院为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术教育家举办画展和纪念活动。诸乐三先生与潘天寿、吴茀之先生一同奠定了浙江美术学院学院式的中国画与书法篆刻专业教学的基础,其作品在写意临摹教学方面起到重大作用。我们缅怀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学习先生的艺术精华,为继承和繁荣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而奋斗。(本文由录音整理,经马其宽审阅)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