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讲坛聊聊古人的那些镜中花新民晚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MIRROR对中国古人来说,铜镜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具,又具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意义。一面小小的铜镜,到底映照了什么?上博讲坛昨天,由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主办的上博讲坛第二季继续开讲,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青铜研究部副主任马今洪为大家进行了解读。铜镜何处来?■从现有的考古发掘看,中国在公元前二十世纪的齐家文化时期就已有铜镜出现,历经商周、汉唐以迄明清长期流行,直至近代大量使用玻璃镜以后才逐渐消失。练形团花纹镜■与西方铜镜多带有手柄不同,中国铜镜镜背多有穿孔用以系绳,即可手持,也可放在镜架、镜台上使用。中国铜镜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专家学者中传播最广泛的说法是,铜镜源于铜鉴。瑞兽葡萄镜他们认为,中国古人的照容方式经历了由自然界中的止水,到在铜鉴内盛水,再到无水光鉴,最后才演变为铜镜。也有人认为中国铜镜源于取火使用的凸面镜——阳燧,更有人觉得铜镜源流问题与中国早期映照方式的发展不能混为一谈,铜镜最初可能是宗教仪式或者装饰用品。灵山孕宝团花纹镜马今洪总结,中国古人的照容方式并不是沿着单线发展的,铜镜的出现,很可能是多个源头同时发展的结果。“美镜”用途广铜镜的诞生,代表着古人对容貌的重视和审美意识的增强。这种审美,也反映在了铜镜本身。银背鎏金鸟兽纹菱花镜从最早齐家文化时期的几何纹饰,到战国采用分铸、镶嵌等工艺,再到汉至隋唐的浮雕、鎏金、金银平脱、嵌螺钿,甚至能在镜背上见到“练形神冶,莹质良工,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傅红,绮窗绣幌,俱含影中”这样用词讲究的骈体文铭文。这些纹饰华丽、铭文丰富、形制美观、铸作精良的铜镜,既是百姓常用的日用品,也是贵族阶层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更是如今珍贵的古代艺术品。■纹饰丰富的铜镜,被古人用以承载追求幸福安康的祈愿祝福。尤其铜镜多为爱美的女子梳妆使用,自然也成为了女子们“爱情的见证”。■汉镜中有不少诸如“君有远行镜”的铜镜,上面刻着表达男女爱情的铭文,其中相思铭占比最大。君有远行镜■许多古代女子会将自己的铜镜送给即将远行、出征的丈夫,寄托彼此的牵挂。■此外,由于具有映像功能和反光作用,铜镜从出现之初就被与太阳联系起来,赋予了宗教色彩。仙山并照四神纹镜■人们认为,铜镜能够照射出鬼魅原型,起到保护生灵的作用。■在《西游记》《封神榜》等经典神话作品里,都能见到“昆仑镜”“照妖镜”等神仙法宝的身影。神话作品里的镜子“镜”中的世界铜镜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也在铜镜上有所表现。■唐代的骑猎纹镜、舞马镜生动真实地记录了宫廷中高官显贵的娱乐活动。骑猎纹菱花镜■而根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七夕》《武林旧事·占巧》等记载,宋代人们会在七夕前后采摘荷花、荷叶,当作玩具或饰物,北宋婴戏纹菱花镜上就有一幅七夕庭院荷花婴戏图,正反映了当时这种市井生活习俗。婴戏纹菱花镜■有趣的是,古代商人为了招揽顾客购买自家铜镜,还采取了各式各样如今看来也不算过时的“营销手段”。■他们在镜铭中写上“尚方”表示自己是官营作坊,“某氏”则是民间知名工匠自己打造的“品牌”,还有的以“善铜出丹阳”表明铜镜是用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生产的上等铜料制作。■东汉的中平四年神人神兽画像镜简直把铜镜吹出了万能功效:“买者大富”“长宜子孙”“延年命长”“大乐未央”“长生大吉”。神人神兽画像镜■隋唐镜则把“广告词”写得文采斐然:“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稀世,红庄应图,千娇集影,百福来扶。”■除了映照真实生活,铜镜上还出现了不少音乐、舞蹈、戏曲的场面,记录了人文艺术发展的脉络。■汉镜铭文中有“伯牙弹琴”,纹饰中也出现了伯牙奏琴的形象。唐镜中也有人物在竹林旁奏琴的画面。明代戏曲人物镜则记录下了当时戏剧表演的场景。透空镶嵌几何纹方镜马今洪说:“如果说铜镜是中国青铜器的一缕灿烂余晖,那么灵秀的战国铜镜、精致的两汉铜镜、绚丽的隋唐铜镜、世俗繁杂的宋元铜镜,更是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缩影。”上博讲坛现场新演艺工作室作者:吴旭颖乐梦融编辑:小开图片:现场图陈炅玮摄影,其余由上博讲坛提供新民晚报文化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gangxinxiw.com/afhgx/520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