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褉事也。”
Lot夏葵(约明宣德至成化年间)《兰亭修稧图卷》
手卷设色绢本
画心:29×cm题跋:29×cm
估价:RMB1,,-1,,
说明:1.夏葵,字廷晖,钱塘人,为画史有著录的明代画家。夏葵与其兄夏芷均为戴进弟子,以往仅将其列入浙派画家。《图绘宝鉴续编》“夏芷”条亦提及夏葵,称其“山水人物皆工致”。根据《明实录》,夏葵和周文靖同于天顺四年(年)被征入宫,可知夏葵也是宫廷画家,应主要活动于天顺、成化时期的画院。从其兄夏芷永乐二十二年()已绘《归去来辞图》推算,夏葵进入画院时至少也在五十岁左右了。
2.卷前抄录《兰亭序》全文,无款,钤“顾氏廷会”印。据明代王(-),景泰二年进士,成化间官南京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在其所著《思轩文集》卷九《湖海怡情诗序》中提到“吴门顾廷会近持一卷过予”可知,顾廷会为苏州人,大约活动于成化年间,与夏葵同时。
夏葵《兰亭修稧图卷》(局部)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四十一位友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上巳日的修禊活动,其中二十六人共做了三十七首诗,由王羲之总其成,作《兰亭序》。《兰亭序》书艺精妙,秀媚遒劲,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王羲之也因此被推崇为“书圣”。
《兰亭修禊图》是画王羲之等人兰亭修禊故事的绘画作品之统称,对于此文讨论的“文图相间”的叙事画形式来说,最完整的样态是:画列坐于水滨的四十二人,旁边注明姓名,以及其人所作的诗。这种形制相传最早的底本出自于李公麟,例如
元代黄溍(-)《跋兰亭图》:“李伯时有觞咏图,好事者以为刻石以传。”
明代叶盛(-)云:“李伯时禊图,淳祐改元辛丑,庐陵曾宏父刻于其凤山别墅,今在绍兴,古意犹存,非诸处翻刻本可及。”
明代王佐欣赏过相传为李公麟所画的《兰亭禊图》,赞叹其“布置精妙,不易得也”,又记曰:“自国朝洪武中,有《兰亭流觞曲水图》石本,往往流传于世,盖即宏父本也。”
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周宪王朱有燉(-)摹刻《兰亭图》,跋语中便称是“仿李伯时之图”,神宗万历二十年()益王朱翊鈏重镌,万历四十五年()益王之子常迁又补刻。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得到常迁的补刻本,次年命内府作大规模的摹补,命画院供奉贾全(-)临仿《李公麟流觞图》,全部刻石于当年十月竣工,称为“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是为继乾隆四十四年()命工摹刻《兰亭八柱帖》之后的又一件盛事。
明拓明益王重刻大兰亭图卷-朱有燉题跋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后来又下谕将“补刻明代端石兰亭图帖”织成缂丝,长.5公分,宽31.6公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古代缂丝作品中最长的一件。这件缂丝品在北京保利年春季拍卖会中现身,并且以,,元成交。
将今所见夏葵《兰亭修禊图》与《兰亭图》拓本相较,两者的布局安排与题诗位置均若合符节,可见出自同一系统。在这群莺争飞,山清水秀之地,王羲之及其友人举行祓禊之礼。图首,王羲之坐于亭内展纸磨墨,右臂撑案,身向前倾,双目注视着正在亭前水面嬉戏的两只白鹅作构思状,有两书童分立左右,系准备挥毫作序的情景,形态生动。兰亭周围,茂林修竹,溪水淙淙,景色幽雅清静。
明拓明益王重刻小兰亭图卷—兰亭图部分
夏葵兰亭修稧图卷
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兰亭图部分
在上游的岸洞中存有一些酒坛,侍仆正执壶往酒杯中斟酒,然后将酒杯放在类似荷叶的盘中,再将其置于水面,盘杯顺溪水漂流而下。沿溪流两岸分坐四十二贤士,每人有一褥垫席地而坐,并置笔墨纸砚于旁,以进行曲水流觞活动。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即取饮赋诗,若赋诗不成,便罚酒三杯。
每一人物旁,皆用楷书注姓名作概略介绍。河流多在画幅下方,有时略近画幅中央部分,人物则随之或散坐同一河岸,有时分坐两岸,人物之间有多种植物间隔其中。这42位人物的描绘图式,大略可依据坐姿方向分为三大类,正向、侧向、背向。整体而言,正向的人物最多,约占有二分之一以上,而且手势变化也多,再搭配头部的角度,使得人物样式更为丰富;侧向的人物也不少,超过三分之一以上;至于背向的人物最少,不到十分之一。从这些人物姿势中,也能注意到其中正面者多数从竹林七贤图式中可找到基本型,至于侧向人物,则在文会图、校书图可见相似类型。
参考:宋佚名竹林拨阮图页故宫博物馆藏
参考:北齐杨子华(传)北齐校书图局部
明太祖《流觞图记》对此作了详细描绘:“俯清流而弗湍,仰茂林而幽静。亭坐一人下观游鹅。
一一皮二人,露列流侧,一授一接。
松下二人,一撚髯而问,一凝卷而听。岩傍一人,神倦而伸。涧右一人,一人举卷,一手握笔按膝。
竹间二人,一卷轴已成,一回身以轴而授。
老竹下二人,一年迈屈膝弃卷而憩,一临流而探杯。
涧北二人,一据膝而问,一以手印地而听。
竹边二人,一收卷而卷,一扭头而观诗。竹底一人,安笔砚、正衣冠而坐。
颍川庾蕴过酒而覆杯交睫不开,仆者撼之。……”展视夏葵这近七米长的曲水流觞图,充分表现出了古人流觞修禊的活跃气氛。
夏葵,字廷晖,钱塘人,为画史有著录的明代画家。夏葵与其兄夏芷均为戴进弟子,以往仅将其列入浙派画家。《图绘宝鉴续编》“夏芷”条亦提及夏葵,称其“山水人物皆工致”。
《英宗实录》天顺四年()五月乙巳载:“给御用监办事冠带义民朱维吉、阴阳学训术周文靖、民人赵九程食米月五斗,人匠夏葵月三斗。维吉、九程以善弈,文婧、葵以善画召至也。”说明夏葵也是宫廷画家,应主要活动于天顺、成化时期的画院。从其兄夏芷永乐二十二年()已绘《归去来辞图》推算,夏葵进入画院时至少也在五十岁左右了。
明英宗实录卷三一五
根据单国强、赵晶著《明代宫廷绘画史》,正统后期至天顺间较活跃的宫廷画家是李在、张伦、张靖、殷善、朱佐、倪端、周文靖、夏葵、刘晋、商英、许伯明、林洛、詹林宁、陈珏、林良等,他们和部分成化时期进入画院的宫廷画家一同开创了整个明代画院最为辉煌的成化时代。
“浙派”和明代画院的绘画,沿袭了南宋画院的风格。夏葵的画法同样继承南宋水墨苍劲一派,主要吸收马远、夏圭风格。用笔劲挺方硬,水墨酣畅淋漓,如卷中松树挺劲苍老,多拖枝,皆用硬笔刚线;以小斧劈皴刷出山石,表现出山石瘦硬多棱角的特征;河畔生出丛竹,竹节双勾填色,竹叶着淡墨于其中,色重而饱满润泽,亭亭而立,枝叶摇曳;这种奇山怪石,古木惊湍,都从马、夏一派发展变化而来,然整幅画面布局疏密得当,敷色明朗,极具感染力。
参考:辽宁省博物院藏李在归去来辞图
夏葵兰亭修稧图卷局部
卷前抄录《兰亭序》全文,无款,钤“顾氏廷会”印。据明代王(-,景泰二年进士,成化间官南京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在其所著《思轩文集》卷九《湖海怡情诗序》中提到“吴门顾廷会近持一卷过予”可知,顾廷会为苏州人,大约活动于成化年间,与夏葵同时。《兰亭序》后接《兰亭修禊图》,这种形式与前述朱有燉摹刻《兰亭图》一致,说明这也是承继明初以来的《兰亭流觞曲水图》图文并茂的形制。
明拓明益王重刻小兰亭图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