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册页是清代画家蒋溥的作品,他根据苏东坡的诗词进行创作,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出东坡居士的巧思妙想。诗词与山水画结合,不但可以对文字内容有了直观感受,还能加强大众对原作的理解。
提到蒋溥估计没什么人知道,提起他的老爸,知道的人就多了。蒋溥的父亲是蒋廷锡,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傅。生于官宦之家,蒋溥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在仕途上宏图大展,在绘画创作方面也成就颇高。
蒋溥橙黄橘绿“橙黄橘绿”出自苏东坡的《赠刘景文》,泛指秋季的美景。蒋溥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山村秋景。他融合了南北风光,让画面看上去雅致清新。画中远山仿范宽笔意,中景至近景阡陌纵横,仿王原祁画法。由于笔墨精妙,将北宗气势,南宗韵味合二为一。
如果说,《橙黄橘绿》在构图上略显堆砌,那么这幅《东坞荷香》就显出天然美好。画面构图采用传统三远法,没有过度强调空间深远,而是努力表现出每一个细节。他对于细节有多么重视,有例为证。画中不见荷花只见荷叶,是因为苏东坡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五月份,荷花没有开放。
蒋溥东坞荷香闻到荷香,不见荷花,在审美上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就好比,有人画绝世美女,只画婀娜背影,不画人物正面。到底有多美,就靠欣赏者自行脑补。蒋溥的表现手法,也有这个意思。
还有一个例子,“坞”是高地的意思。蒋溥把荷塘安排在中景处,占据画面一侧。通过三远法构图,自然而然地表现处地势高度。越看越妙,如果在这组册页中搞个排名,《东坞荷香》可以居于榜首。
蒋溥佛灯初上报黄昏画中景色是冬季雪景,薄薄的一层雪,盖住了近处平原。渐远处升起寒烟,四下弥散。画中充满了静谧的味道,雪地农田里有一农夫,依然忙碌不休。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这些高妙的表现手法,被蒋溥运用得恰到好处。
蒋溥竹扉斜掩看了以上几幅作品,忽然发现一个问题,笔法相似,构图相似,看完之后会有一种雷同的感觉。这是蒋溥的不足之处,也是他的个人风格。清代画家受清初四王影响,在创作中很重视形式感。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有“设计”的痕迹,缺少天然情趣。
如果画歌颂山川壮美之类的主题,有强烈的形式感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倘若画苏东坡的诗词,就显得有些做作了。蒋溥作为清代画家,他也是一位官场大员,在创作中无法摆脱这些束缚。
苏东坡人间第二泉苏东坡诗中提到的“人间第二泉”位于无锡惠山,苏轼曾来此地拜访一位姓钱的道人,两人相谈甚欢,烹茶登山远眺水光山色。蒋溥采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这段文人佳话。山势缓和,密布沟壑峡谷,这种对比,冲淡了笔墨上的单一。
看到这里,就知道蒋溥也在努力调整自己的风格。他希望可以兼顾到不同群体的喜好,既能满足文人审美,又能坚守正统派的规矩。
苏东坡翠羽穿林从诗意看,“日高山蝉抱叶响”描写的是酷夏景色。从蒋溥的画中丝毫看不出暑热之气,从表现效果看,这幅画略显失败。抛开诗意,当成独立的作品欣赏,才能看出这幅画的妙处所在。
对于这种遗憾,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认识到不足,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调整。创作需要打磨,不能一蹴而就。根据诗词搞创作,难度很大,一不留神就会留下“败笔”。
苏东坡白云明月看完这组册页,你觉得蒋溥画得怎么样?你是否喜欢他的风格?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拓展阅读
石涛《清泉石上流》诗画山水,图解唐诗佳句,董其昌《王维诗意图》重笔墨尚意趣,杜琼《秋山云深》图解文章佳作,溥心畬《秋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