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 https://m-mip.39.net/woman/mipso_4786505.html

诗词丨知识丨背诗丨感悟

点击蓝字古诗词赏析,免费订阅天天学诗

夏秋之交,江南的莲子已然成熟,采莲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天,我们同唐代诗人王昌龄一道来到龙标(今属湖北)城外,吟诵两首采莲诗——

采莲曲

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背景

诗大概作于王昌龄被贬龙标期间。至于为何遭贬,史书中没有明确指出原因,《新唐书》给出一个含糊其辞的缘由——“不护细行”,即行为不够检点。王昌龄性情本就疏狂,在贬任江宁丞期间,每每借酒消愁,或游山玩水,这种消极怠工的做法,难免落人口实。所以,很快就二度遭贬,任龙标尉。

贬官总是让人郁闷的,再加上夏日湿热的天气,心情简直可以拧出水来。但王昌龄没有消沉下去,他又选择了游玩,去看女孩子采莲的情景。

简析

自古,采莲女一定是活泼可爱、青春靓丽的姑娘。在秋水的滋养下,在荷花的映衬下,她们俨然成了“吴姬、越艳、楚王妃”。首句连用三个名词,极尽铺陈之能事,将采莲女的美和盘托出。次句“争弄莲舟水湿衣”状动作情态。采莲对她们来说,更是一项游戏,人人竞相划动采莲船,丝毫不甘落后,就连衣服湿了也不在乎,反而玩得更加起兴。

接着一转,插叙采莲女来时的情景——“浦口花迎入”。她们划着小船闯到荷花丛中,边采摘莲子,边嬉戏打闹;而荷花对此不但不排斥,还显得十分热情,一个个摇着旌旗,举着鲜花,迎接采莲女的到来。“迎入”二字,颇富情趣,将荷花与人互动的场景写活,从侧面衬托出采莲女之可爱。

末句又是一幅“月照归舟”图。在诗人笔下,花有情,月有意,一个热情洋溢“迎入”,一个依依不舍“送归”,将采莲场景渲染得诗意盎然。

第二首诗,可以看作是前首的一个插曲(事实上,二者不一定有关系),重点刻画的是采莲女本身。第一首不是说了吗,她们容貌美丽,像“吴姬越艳楚王妃”,那么到底有多美,第二首就详细交代了。“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待解说,这两句一出,你脑海中一定形成了采莲女独特的形象:她们身着绿罗裙,娇艳的面容与荷花相映红……

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罗裙像荷叶,容颜像荷花。若直接说出,不过是两个寻常的比喻,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因此,作者换了种说法,言采莲女置身荷丛,罗裙与荷叶浑融一片,仿佛她不是“外来者”,而原本就是这荷花图的一部分(画中人),用其他评家的话说,那便是“本地风光”。其中的意趣,用语言道出,真是显得苍白无力了。同样,“芙蓉向脸两边开”,不单单是个比喻,还具有很强的画面性,读者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张微笑的娇颜夹在荷花丛中,仿佛成了一朵正在绽放的荷花。或者说,采莲女已成了游荡在荷塘里的精灵,天生便属于荷塘。

这样一来,站在池塘边的诗人开始恍惚了:定睛细看尚能辨认,孰为荷、孰为人;眨眼间采莲女皆融入荷丛,消失不见。所以便有了以下两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若不是歌声从荷塘中传出,诗人差点就以为采莲女不声不响回家了呢。

先是轻松,而后怅惘,随即转为惊喜,想必诗人此时已把谪居的苦闷全然抛之脑后了罢。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评曰:此篇纤媚如晚唐,但不俗,故别。

习古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gangxinxiw.com/afhzz/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