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水画家的风格及技法一

清代的山水画,人材济济,流派纷陈,可说空前大盛。按其创作思想及艺术倾向,应先分为两大派,才能介绍。就是保守派同创新派。保守派受到董其昌复古保守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笔墨技巧,一味地因袭摹仿,内容空虚,脱离现实,无所作为。这一派的主要人物就是常说的清四王。在流派那一章里,已初步介绍过各派的来历。四王中王时敏为首,王鉴是王时敏的宗侄,而王翚是他两人的学生,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在当时,因为统治阶级的提倡,认为四王山水才是“正统”,把持画坛,叱咤风云,从学者甚众。四王中,惟王晕成就比较大,所以就以王晕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简介一下,其他的人就不一一介绍了,因为在艺术成就上,不太值得说。

王翚(-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江苏常熟人。临摹过不少名迹,笔墨功力深厚,对技法上还有所创。有些作品还能表现真实的景物,其风格较秀气、但用笔纤弱,晚年较放纵些。作品有水墨的、浅绛的、青绿的多种。传世作品较多,不一一列举。其次是创新派,能突破古人樊篱,重视生活,勇于创新,此派以清初四僧(即朱耷、原济、髡残、弘仁四人),为代表。朱耷以花鸟为主,因此,这里只介绍其余三人。此外,还有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应于介绍。还有吴历,风格独特,也应该介绍。创新派中、还有扬州八怪,不过他们以人物、花鸟为主,极少画山水,就不介绍了。

原济(-约年),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广西全州人。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明宗室。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擅山水、工诗文书画,精通画理,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早年居无定所,屡游安徽敬亭山、黄山,中年住南京,晚年定居扬州。他的艺术成就连王原祁也不得不承认“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他的艺术主张有以下儿点:一、认真学习传统,借鉴前人优秀技法。他不是虚无主义者、要借古以开今。二、以自然为师,有“搜集奇峰打草稿”的名言。三、不拘一格,“法自我立”,笔墨新奇苍劲,纵横变幻,脱尽画家窠曰,打破门户之见,博采众长。他画山石,有披麻、解索、折带、荷叶、拖泥带水及许多不知名皴法,笔性属董源、黄公望之类,柔调,不用斧劈。用墨方面,运用水墨渗化,浓淡相间、干从湿出,有时惜墨如金,有时泼墨如水,千变万化,皆生动奇妙。构图也一变古法,往往破空而来,出奇制胜,不过原济的山水也不是很完美的,大幅之作缺乏雄深气势,构图松散,有的故意做作,有时草率,常有败笔的作品。他传世作品很多,有《石涛画集》。

髡残(一约年),字介丘,号石溪,又号白秃、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等。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县)人。俗姓刘,二十岁时出家为僧,早年历游各地,后长居南京牛首祖堂山幽栖寺。擅画山水,师法巨然、元四家、沈周等人,更加师法造化,富有创造性。髡残山水受王蒙影响最大,从王蒙的风格蜕变而来,加上对自然山川的陶冶,形成个人面目。他的线条多粗拙、短壮,秃笔中锋,微带波折,凝重深厚,具有折钗股、屋漏痕的笔趣。用墨方面,以浓墨、干墨、积墨见长,尤喜焦墨勾提和点苔。画石多用披麻间解索被法,苍老拙壮,朴实自然而多变,往往勾、皴、点、染、提一气呵成。画树,枝干古朴,墨色浓厚,荒率中见真趣。多用浅绛,沉厚清新。《岩壑幽深图》是他的代表作。

弘仁(-年),俗姓江,名舫,字鸥盟,《渐江传》说他名韬宇六奇,安徽歙县人、明亡后出家为僧,名弘仁,字号渐江、无智,工诗书画,以善写黄山著称,为“黄山派”大家和“新安派”领袖,著有《画偈》一书。上面说过,髡残师王蒙,而弘仁则师倪瓒。他有元人疏简冷隽的画法,并在倪瓒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形成自己的面貌。他的石法用中锋,笔如钢条,用极简的纵横线交织出山石,石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露棱角,有坚实的质感。弘仁作画重在用笔,简练雄健而沉着。用墨精练明净、惜展如金,一种庄重冷逸之气溢于言表。他传世的作品较少,仅在世54岁,又不轻易作画。有《苍山结茅图》、《苍翠凌天图》、《溪桥策杖图》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gangxinxiw.com/afhgx/465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2260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