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斌是我近30年的老友,也是我亦师亦友的学兄。原定年我们两人举办书画联展,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在此,我将和王老斌交往中的所知所获赘述些许。
王老斌本名王斌,世居甘肃通渭县城老上街。他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长我约20岁,我一直以“王兄”相称。通渭是全国闻名的书画艺术之乡,小小县城,习字学画者甚众,而觉真正与自己志趣相投、朝暮切磋的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王兄那时在通渭县工会工作,我在县城一个小学校教书,我们自然因了书画的缘起结识,并很快成了彼此“为数不多的几个”中人了。当时王兄40来岁,高个长发,面容清癯,他书画自署“庶士”,还确有几分布衣诗书、遗世高蹈的名士风度。他日常话语不多,若论起文艺书画,却异常健谈,时常因急切表达一个观点,神采四射,滔滔不绝,别人很难插话。
那时,他很少作画,只是没日没夜地练字。问其原委,说是志在写意,自觉笔力不逮,因悟“作画要写不要画”(潘天寿语)而主攻书法。交往最多的几位书友,隔三差五总要小聚,最主要的内容当然是观摩习作,然后当场批评,当场论辩,间或也去小酒馆,要几个便宜小菜,买二斤白酒,划拳助兴,醉谈草书。王兄年龄最大,发言每能切中肯綮,语惊四筵。
王兄书法宗怀素狂草,对《自叙帖》用功最勤,同时也兼习《石门颂》等汉隶,几本老版的帖子被翻烂了。他一闲下来就会“书空”——随手练习各种草书字法,甚至到了坐则画地、卧则画被的执著地步。他于草法最为精熟,中有疑惑,大多由他解答,某字有几种草法,哪家哪派如何使转、如何运笔,他都能讲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学习持续了五六年,我们整个团队都有进步。年,我们在通渭县新华书店举办了“四月·绿风”三人书法联展,算是共同学习的一次小结。
后来我因生计奔波,先后到定西,再到兰州谋生,和王兄见面少了,交流也多转为电话和网上。但那份真诚的友谊,却是愈久愈醇。我们一个星期总要通一两次电话,每有新作,总要第一时间互传,征询意见,品评得失。这是我们之间最难得的默契,也是最无间的认同和信任。
王老斌 国画 荷花荷叶墨汁涂,雨大不知香有无。频年弄笔作狡狯,买棹日日眠菰芦。
王兄虽是绘画科班出身,但他对书法用功最勤。他恪守前贤以书入画要旨,作画讲究书法笔法,笔笔生发而不乏金石韵味。他近年的重彩花鸟,多以浓烈的纯色彩笔线直接“写画”赋形,而整体气韵不显轻佻,个中原由除了多年深谙的积染之法外,最主要还是归功于“直从书法演画法”(吴昌硕语)的“骨法用笔”。王兄秉承中国画大写意的笔墨精神,用书法语言解悟画家性情在笔墨中的承载和张扬。 王兄是有赤子情怀的人,他待人至真至诚,斥恶扬善,爱憎分明,尤不惮于阴冷恶俗之流,但对朋友、对同行却是少有的古道热肠。他年轻时喜酒,饮少辄醉,后改为喝茶,有“庶士画梅酒三杯,无酒茗茶亦能助”的题句。他的物质生活非常朴素简单,长期的沉潜,亲人病患的磨难,习以为常的落寞,慢慢熬成本色的况味,养成一种随遇而安、坦率自适的心境。 写字画画、带孙子玩是他现在日常的主要内容,吃粗茶淡饭,看花鸟虫鱼,都是知足、欢喜的。但他的内心始终保留着那份赤诚和阳光,只是看过市井的繁华喧闹,更加亲近家常的烟火罢了。故而,他笔下流淌的都是纯粹的温情和赞美,不苟且、不妥协、不颓唐,不愠不瞋,不虚假、不矫情。他的书画没有暮气和浊气,阳光刚健而又平和安静,令人玩索不尽。风格即人,在他身上有充分印证。 王兄深信“艺术本是寂寞之道”的箴言,他从30岁起,谢绝一切约稿,放弃一切赛事,直到现在,他的作品都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展览,更没有加入任何协会。他像极了一位倔强的老农,兀自在自己的田园里劳作,春耕夏耘,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