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起潮落的长江之畔,蓄势而建的江苏大剧院造型如同漂浮在生态绿野之上的四颗水珠,“荷叶水滴”取意水之灵动,叶脉之舒展。
七大空间,让所有情感在此酝酿,“一腔热情”在此宣泄和碰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一中国建筑师原创设计的最重要的剧院建筑,感受绿水解意,玉琴流声。
—“荷叶水滴”与南京“山水城林”相契合—
在江苏大剧院建筑设计过程中,“水”这一美学意象贯穿始终,以此与南京“山水城林”的地域特色相吻合。
在潮起潮落的长江之畔,蓄势而建的江苏大剧院造型如同漂浮在生态绿野之上的四颗水珠,“荷叶水滴”取意水之灵动,叶脉之舒展。
“水珠”张力而圆满的表面,似封闭、似开放,透明的“飘带”掠过“水珠”表面,表现出开放性和交融性。
“水珠”围绕室外中心广场均匀分布,又如同项链般被联系起来,形成半围合的空间形态。汇聚的“水滴”喻示着各种表演空间既独立又融合为一个整体。
“荷叶”承托着“水珠”的同时整合了各种功能空间,舒展地覆盖于基地之上。“荷叶”自身覆盖了各种功能空间,不仅使各种交通流线更加便捷,也是公共活动平台,外部空间也由此更为紧密统一。视线近处所及是景观的趣味,远处眺望是开阔的江面,再远处,是人的想象,它被视觉引向远方,这是江南文化的神韵所在。
—以表演艺术为核心,面向各层面的“文化综合体”—
设计的立意,并不只着眼于美学意境,还在于准确的功能定位。
江苏大剧院是江苏省弘扬高雅艺术,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殿堂。能满足歌剧、舞剧、话剧、戏曲、交响乐、曲艺以及大型综艺演出的功能需要,功能齐全,视听条件优良,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经济合理,具备接待世界一流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江苏大剧院又是面向公众的文化活动平台,文化惠民的开放场所,围绕表演艺术这个核心功能,附属有艺术培训、艺术展览、影视观摩、业余表演指导和服务配套设施。
江苏大剧院应该是一个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的,面向各个层面的“文化综合体”。
—位于南京河西新城核心区,交通便捷—
与国内重要文化艺术中心类似,江苏大剧院选址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位置。江苏大剧院位于长江之滨的南京河西新城核心区,在规划的河西中心区东西向文体轴线西端。项目基地东侧有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金陵图书馆、国际礼拜堂、艺兰斋美术馆及地铁奥体中心站、地铁松花江路站,北侧是梦都大街,南侧为奥体大街,西侧隔着扬子江大道(滨江快速路)地面辅路与滨江公园相望。
总体规划提供了相对规整的场地,设计布局须考虑诸多因素,使之更具开放性并成为视觉焦点。
交通组织以“河西文体轴线”的公众步行系统的延续为基准,主要交通在地面上分为南北两个系统。除在东侧与奥体中心对应地设步行入口广场外,在西侧对应滨江公园设一个主要入口。
规划的东侧道路,设计要求成南北尽端式,主要服务于大剧院和东侧文化设施,且不切断“河西文体轴线”的公众步行系统。
大剧院基地与四周城市道路都有连接:东侧于规划道路上设置3个车辆出入口,1个主要人行出入口(沿“河西文体轴线”设置);西侧设置2条机动车引道与滨江快速路匝道相联,1个位于“河西文体轴线”上的主要人行出入口连接滨江公园;南侧于奥体大街设置1个次要车辆出入口;北侧于梦都大街设置1个次要车辆出入口。
观众车流与观众人流分流,由城市道路进入基地后通过5个地下车库出入口就近进入地下室,避免地面上出现大量车辆。
基地东、西两侧的机动车出入口通过两条贯穿公共活动平台的车行道路相连接,是后勤服务的主要通道。
VIP可通过平台下的后勤车行道直接乘车到达各观演厅的VIP入口大厅。
货运汽车直接通过平台下的后勤车道到达各场馆在首层的卸货区。
多种形式的公众交通围绕东侧主要入口来组织,东侧主入口前广场是步行广场、庆典广场,连接“河西文体轴线”步行道和地铁站,广场南北侧设出租车候车区。公交车及地铁中转站等公共交通系统位于项目地块附近,非常便捷。
—七大区域,打造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歌剧厅剖面图
七大区域
江苏大剧院总建筑面积为26.万㎡。根据建筑的形态和功能分布主要分为7个区域。
(1)共享空间位于各演艺场馆之间,为人流集散提供交通设施,也为各种活动提供场所,起到各个演艺场馆粘合剂的作用。
(2)歌剧厅可容纳名观众。观众厅呈马蹄形,由一层池座(座)、两层楼座(座+座)组成,布置简洁经典。舞台呈品字形,由主舞台、后舞台、左右侧台组成,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经济合理,能满足歌剧等大型综艺演出的功能需要。镜框式舞台的台口尺寸为18m×12m。
(3)音乐厅可容纳名观众。观众厅呈椭圆形,坐席如同葡萄园的梯田,观众分布在中央舞台的周围。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乐团的演奏,即使是坐在乐团后方的观众,也能清楚地观赏到指挥的精彩表演。
(4)戏剧厅可容纳名观众。观众厅呈钟形,由一层池座和一层楼座组成,布置简洁经典。舞台呈品字形,由主舞台、左右侧台组成,是一种灵活多变、能适应各种演出的舞台形式。镜框式舞台的台口尺寸为15m×8.5m。
(5)综艺厅主要设有可容纳人的大综艺厅和可容纳约人的国际报告厅。大综艺厅观众厅呈钟形,由一层池座和两层楼座组成。池座部分有座设会议表决功能。国际报告厅平面呈扇形,总座位数约个,具有5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功能及远程传输国际网络会议功能。
(6)多功能厅位于建筑的底层,平面呈矩形,总座位数约个,具有各类小型演出功能,可兼作会议厅。
(7)配套服务区围绕中心广场设置,主要功能包括:票务中心、音乐培训中心、展览厅、多厅影院、艺术品零售商业、餐饮等。另外,驻场艺术团体业务用房、经营管理用房、音像资料中心、美术馆、文物库房等分布于各单元内。
七个区域形成一个统一的建筑。内部功能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能满足各部分可独立经营管理的要求。
地下室为一层,设有各种机电设备用房、舞台台仓空间,及停车库等用房。
文化综合体
然而,江苏大剧院的设计目标和追求不止于此,设计者希望它更是面向各个层面、具有创造力、具有辐射作用、以表演艺术为核心的“文化综合体”。
有人说过:剧院,只需要两块台板和一腔热情。这表达了剧院最基本的特质。建筑上,“两块台板”是轻而易举的,那么,“一腔热情”从何而来?设计者认为,这不只是演员的“一腔热情”,而且是观众的“一腔热情”。对建筑师而言,剧院是创造情绪的空间,“文化综合体”更是多种情绪的复合体。
设计通过两个序列空间来表达对江苏大剧院方案的思考:
(1)主要序列空间
由一系列重要的室内外空间组合而成,具有强烈的空间序列感,而空间的渐进式变化将观众的情绪引导向精彩的演出,宛如一部交响曲。
室内设计各个要素也注重不同的过渡方式:逐步从开放式空间向封闭式空间过渡;逐步从含蓄的风格向强烈的风格过渡;逐步从简练的处理向细腻的处理过渡。
公共大厅首先带给你艺术殿堂的氛围,并引领你通往各个观众厅。歌剧厅、音乐厅、戏剧厅、多功能厅和综艺厅有各自的前厅和休息厅。所有的情感在此酝酿,演出空间无疑是江苏大剧院最重要的场所,“一腔热情”在此宣泄和碰撞。
(2)辅助序列空间
由一系列配套的室内外空间组合而成,沿“河西文体轴线”和椭圆形室外中心广场展开,具有丰富的空间感,而空间的渐进式变化将观众的情绪引导向精彩的演出,宛如一部变奏曲。
辅助序列空间是主要序列空间的补充和变化,是一系列的配套空间的自由展开,与主要序列空间共同构成“文化综合体”。
(3)竖向纽带
位于室外中心广场的南北两个交通塔起着竖向的核心纽带作用。它们串接起地下车库、0.0m标高的底层广场和配套设施、6.0m标高的公共大厅和半环形的共享空间、12.0m标高的露天公共活动平台,将两个序列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
—“水珠”和“荷叶”构建美学意向—
在建筑形态上,充分利用“水珠”和“荷叶”的两个特色建筑符号来构建美学意向,塑造建筑个性和属性,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建筑南北长约m,东西宽约m,檐口高27m,呈浑然一体的流线型,由大小四个水滴状体量组成,通过动感曲线连接,凸显出宏伟气势。大大小小的“水珠”巧妙地容纳了歌剧厅、戏剧厅、音乐厅和综合厅等功能,创造出平衡、互动、对比的生动趣味。
“水珠”建筑的表皮为柔和的钛合金板覆盖,其上镶嵌了曲面玻璃构成的玻璃“飘带”,两种材料、两种表情,似乎是“水珠”,又似乎是“雨花石”,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水珠”的完美别致。从内部产生的灯光效果映照在弯曲玻璃“飘带”上,渐次运动和变化,又使这一建筑在夜晚呈现出璀璨生机。
四颗“水珠”在顶部被斜切并向中心倾斜,建筑屋面呈花瓣状的肌理,似乎是透过水滴映现出的荷花的意象。
半拱形共享空间的建筑屋面向室外中心广场倾斜并与大平台融为一体。
在主入口处,共享空间建筑的玻璃“墙壁”稍稍地内弯,以强化入口的识别性。
荷叶状的高架平台把“水珠”高高托起,与大地及绿化景观融合在一起,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
—景观设计让整个地块浑然一体—
景观设计在形态上,与江苏大剧院建筑造型、轴线相衬相应,整个地块浑然一体,引导行人对空间的使用,营造稳定、连续的空间视感变化;在功能上,尊重环境,以功能为前提,对空间进行合理地分化,满足市民休闲、办公、学习等各种不同需求,呈现为集观景、休憩、活动集散等多功能的综合性空间;在文化上,通过材料、植物、小品雕塑等传达江苏特色和文化,采用稳定、成本合理的材质和乡土树种,植物设计便于日后管理,景观小品尊重现代审美取向。
江苏大剧院景观可通过三个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托起整个建筑的主场地景观(“荷叶皴”的设计手法)。
主场地无论从外形还是寓意上来说都像是一张盛开的荷叶,该区域设计手法取法中国画中的传统技法“荷叶皴”。荷叶皴取法于荷叶筋展披拂之形,适宜表现江南土质山脉经雨水长期冲刷后形成的风貌。用大地艺术的手法,大写意地描绘主体景观,形成大气磅礴的感官体验。
第二部分:“河西文体轴线”所对应的中轴线景观(“流动”的设计手法)。
大剧院东西两个主入口对应形成一条主轴线,形成“河西文体轴线”的一部分。本地块中以流线的形态来表现,一方面与大剧院形态相符合,另一方面与轴线东面规整的形态相对应,文化艺术与体育竞技共荣。该区域设计的特色是将流动的景观发挥到极致,通过分析景观的五种人体感官:“闻”“听”“尝”“触”“视”,分别将这五种体验以景观的方式置入其中,打造成流动、互动、灵动的轴线景观。夜间照明也遵循“流动”的理念,“河西文体轴线”在白天是一条活力的艺术之轴,到了夜间变为一条璀璨的“星河”。
第三部分:主体建筑周边、平台上方绿化(“缤纷水滴”的设计手法)。
大平台之上,绿化外形结合建筑功能产生的点状分布的采光井、通风井等,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水滴状景观。这些“水滴”以或草坪或绿篱抑或是具有雕塑感的坐凳形式,有机地分布在平台之上。
充分把握水中倒映的独特景观效果,“水珠”和“荷叶”建筑独特的形状和曲线设计使移动的阳光始终照射在其立面上。从南北面看去,整个建筑浮现水面之上,从东西面望去,则显现绿色之中。
项目名称:江苏大剧院
建设单位:江苏大剧院工程建设指挥部
建设地点:南京市河西区奥体大街、梦都大街、扬子江大道交界
建筑类型:观演建筑
设计:.8
总建筑面积:.6㎡
建筑高度/层数:47.m(地上7层/地下1层)
容积率:0.
设计单位: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项目团队:崔中芳、田园、穆清、何志鹏、郭航、董泳伯等(建筑);李立树、洪小勇等(结构);梁葆春、刘览、於红芳、王小安、钱翠雯等(机电);方超(项目经理)
《H+A华建筑》《H+A华建筑》致力于打造全新建筑产业文化平台。杂志聚焦中国设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