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上蒸时期
民间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节气,天气闷热,气候进入“上蒸”时期。
那么,怎么消暑便成了首要任务。
除了物理降温之外,食疗也是消暑降火的一种办法。
尤其是在我国古代,食疗养生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体现。
小暑时节,什么食材能够跻身最受欢迎榜单?
定是有莲。
汉武帝以前的莲
我国种植莲的历史悠久,如果从文献记载中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以前。
关于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尔雅·释草》:
“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
《尔雅·释草》
这一段描述了莲不同地区的叫法,以及莲的构成,以及可食用部分的味道等等。
在中国长期形成的莲藕栽培、采莲、咏莲、画莲的传统中,催生出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情操莲。
莲渐渐在中国形成了一门“莲文化”。
莲的药用价值
但要说到莲的吃法,首先就要讲一讲莲的药用价值。
我国自古崇尚中医,莲藕因其生性甘平,能散热祛瘀,无论生食或是熟食的都有药效。
在元代的《食物本草》记载:
“藕,味甘,平,无毒。主热渴,散留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欢......”
且由于莲是生活中的常见的一种菜蔬,所以普通人能够很方便就获取到这味“药”。
也因此,民间有了五花八门关于莲的食疗方子。
《食物本草》
高濂的菜谱
说到这个食疗,那就又要搬出小编的“老朋友”高濂了。
高濂是养生达人这个应该无可厚非了,他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关于莲藕的各种食疗菜谱记载得非常详细。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莲子粥,用莲肉一两,去皮,煮烂,细捣。入糯米三合,煮粥食之。益精气,强智力,聪耳目。”
莲子粥,应该是我们最常见的莲的食用方法了,香糯回甘,而且还具有益气补脑聪耳明目的保健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藕粉,法取粗藕,不限多少,洗净切断,浸三日夜,每日换水,看灼然洁净漉出,捣如泥浆,以布绞净汁,又将藕渣捣细,又绞汁,尽滤出恶物,以清水少和搅之。然后澄去清水,下即好粉。”
怎么能让食材储存更久,做成粉晒干便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做藕粉,如果大家有这份闲情逸致,可以试着做一下正宗的“古法藕粉”。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当然,莲藕,最直接的食用方法还是直接做成菜。
但是仅仅只是切片炝炒,似乎不符合高濂的人设。
所以,他在书中写了一道莲藕的花式做法:
“湖藕,采生者,截作寸块,汤焯,盐腌去水。葱油少许,姜、桔丝、大小茴香、黄米饭研烂,细拌,荷叶包压,隔宿食之。”
用荷叶包着腌制后莲藕食用,有一种“原汤化原食”的感觉了。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消夏的雅趣
对于古代文人雅士来说,小暑时节的消夏是一种别样的生活雅趣。
除了高濂刚刚的那些吃藕方式,古人在此时节会做蜜汁藕当凉菜来吃,用莲的杆子来当筷子,用以消夏。
这道菜,现在江浙一带也非常流行。
清代乔远炳就在《夏日》诗中云:“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还有文人,会采摘新鲜的荷叶来喝酒。
抠掉荷叶中间的部位,形成一个小洞用来滤酒,让酒裹挟着荷叶的清香,蘸着夏夜的繁星,滑入喉咙。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记载:
“魏郑公暑饮,取大荷叶,以指甲去叶心,令与大柄通,屈茎轮菌如象鼻,传席间噏之,名碧筒酒。”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
莲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和文学艺术,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莲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莲为主题的人文情怀。
没有一个人能躲过这种莲文化的渗透,就算你倔强一点,到了五十岁也要换成荷花头像。(bushi)
这个难熬的夏天,要不一起试试古法消夏吧,首先从一叶荷开始......
《尔雅》
是一部训诂学专著,成书至少应在汉武帝时代以前(即公元2世纪以前)。《释草》是《尔雅》的第13篇。
《食物本草》
是明代(公元年左右)宫廷手绘彩本藏书,它与《本草纲目》一起被称为中华中医学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为明代著名中医学家卢和编撰。
《遵生八笺》
该书是明代养生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共二十卷,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等八篇。全书以高濂本人的养生观为基础,大量引用医药类古籍的记述和医家、名士的养生心得,对具体的养生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
更多古籍文献资源,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
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
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