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丨旧报纸为什么叫ldquo荷叶

QQ客服网络客服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13036.html

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的专栏作家、评论人]

汉语有许多很有趣的借代词,其特点是用当时社会上更流行、更熟悉的词汇,去替代新出现的、人们尚属陌生的概念。

这类借代词有些生命力十分旺盛,甚至有盖过辞源的势头,比如“枪”,如今汉语中指20毫米以下口径、发射弹丸的管状射击类火器,而在古代则是指一头或两头削尖、或装有尖锐枪头的刺杀性长兵器。

后一种“枪”的概念早在秦朝李斯《仓颉篇》(剡木伤盗曰枪)就已出现,到前一种“枪”出现的时候已成为中国军队中装备最多、最常见的长兵器。

借后一种“枪”为前一种“枪”命名,大约是因为两者外形相若(最早的火枪很像长枪)、在军队中地位相近(都是大量装备普通士兵的常用武器),但如今时过境迁,大多数人一听到“枪”,本能想到的就是“哒哒哒”的那种,脑筋不拐好几个弯,是很难想到原本是辞源正根儿的“红缨枪”一类的。

但也有很多借代词的命运截然相反:辞源本意还在使用,而借代后的新词意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式”,甚至看到听到也茫不可解。比如下面要提到的“三朵荷花”,即词中都带有一个“荷”字的借代词汇。

第一朵“荷花”是“荷包”,这个词如今还有不少人能听懂——“是说钱包吧”。对,没错,说的就是钱包。

清末民初南方许多市民出门时,习惯于用当地随处可得的荷叶包上铜钱、铜板(清末开始流行的无孔机制铜钱)出门,以免这些零钱散落在怀里或衣袋里不好收拾。大约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早的一批票夹式钱包流入中国,开始在大中学生、职员等比较“时尚”的人群中流行。

由于“钱包”、“票夹”自古以来并未在中国出现过,许多市井人物就借用功能相近(尽管形状差距很大)的“荷包”一词来称呼它,并一下流行开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尤其江浙一带,“荷包”和钱包、票夹间还是可以马马虎虎划个“约等于号”的。

不过如今时过境迁,“钱包”一词已深入人心,而“荷包”虽然大多数人还勉强听得懂(这其中不知有无“荷包蛋”的功劳),却已很少使用。

如果说“荷包”这朵“荷花”听得懂的当代人还不少,那么另一朵“荷花”则近乎鲜为人知了——“荷叶”。

小时候外婆(南京城南人)总是把我上学时带的饭盒称作“荷叶”,后来渐渐发现被叫做“荷叶”的不仅是饭盒,去菜场买肉,营业员用来包肉的白纸或废报纸也被叫做“荷叶”。

询问老辈人才知道,早年间熟食店或肉铺总是用荷叶包裹熟食或肉类(还记得《水浒传》中《鲁提辖醉打镇关西》么?倒霉的镇关西被鲁达消遣剁了好几包肉馅,这些肉馅都是“用荷叶裹了”的)。

后来这个习惯渐渐地改了,但老人们仍顽固地用“荷叶”指称各种替代传统荷叶外包装功能的事物(我最后听见被“荷叶”指代的,是自由市场肉柜用于装生肉的红色马夹袋,时间是90年代末,地点是苏州市郊)。

如今连塑料袋也因“废塑”渐渐用得少了,古色古香的借代词“荷叶”,貌似已没多少人能听得懂了。

第三朵“荷花”则是“流行文化”的产物——因《还珠格格系列》而蜚声华人圈的“大明湖畔夏雨荷”,被借用指代什么,很多人都懂的。这部电视剧是假期“回顾档”的常客之一,因此虽早就是明日黄花,却仍有许多人清楚记得。

不过近几年“假期回顾档”也在吐故纳新,加上新一代年轻人许多根本就不看电视,“夏雨荷”究竟是啥意思,很多人已经不大听得懂,瞧架势用不了几年就可能步“荷包”甚至“荷叶”后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egangxinxiw.com/afhpz/727.html

当前时间: